网站首页 > 科研进展 > 正文
农科院水稻生物学团队2022年度科研进展
发布时间:2023-04-19 09:24:33    浏览次数:    作者:水稻生物学团队


团队PI:何光华

骨干成员:李云峰、桑贤春、王 楠、赵芳明、吴仁鸿、张长伟、张  婷、姚贺盛

       2022年团队主持各类项目39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、面上和青年基金16项,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,国家级人才1项,转基因专项子课题1项,重庆市各类项目16项,累计科研经费2067万元。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。发表SCI论文14篇,包括《The Plant Cell》、《The Plant Journal》、《Plant Physiology》(2篇)等一区刊物7篇。发明专利6项。西大优46通过国家审定,西大824、西紫优2号和西紫优33个品种通过重庆市审定,西恢26、西恢276个亲本通过重庆市鉴定。张婷入选市级人才计划。

一、代表性研究论文

1.团队在《The Plant Cell》和《Plant Journal》发文,解析水稻株型发育分子机制

团队筛选到一个水稻宽叶突变体wl1,表现为全生育期叶片宽度极显著增加的表型。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鉴定到WL1基因编码一个新型锌指转录因子,揭示了WL1通过与分裂后期启动复合物APC/C的共激活子TAD1互作,受蛋白酶体途径降解;同时与转录共抑制子OsTPRs结合,进一步招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去抑制NAL1的表达,从而调控叶片宽度发育,为改善水稻叶型提供了新的思路(图1)。该研究成果在一区期刊《The Plant Cell》上发表。

 


 1 WL1调控水稻叶片宽度的分子机制

团队鉴定到半矮化的突变体sd38SD38编码参与极长链脂肪酸(VLCFAs)合成的β-酮脂酰-CoA合酶。SD38参与C24:0 VLCFA的延伸。进一步研究发现乙烯合成相关基因在sd38中的表达量下降,导致了体内乙烯合成前体物质ACC含量极显著下降。外源脂肪酸诱导实验发现C24:0 VLCFA能够诱导OsACS3OsACS4OsACO7的表达,而唑草胺抑制其表达。因此,该研究认为SD38参与C24:0 VLCFA的合成,通过调控乙烯的含量影响水稻株高(图2。这一发现拓展了对株型调控的新认知,丰富了株高形成的分子机理。该研究成果在一区期刊《Plant Journal》上发表。

2 SD38调控株型发育的分子机制


2.团队在《Plant Physiology》(2篇)发文,解析水稻雄性不育调控的新机制

该研究以果胶合成相关的半乳糖醛酸基转移酶突变体ospdt1为研究对象,发现它的绒毡层PCD提前,并且产生了完全败育的花粉粒。与其它发生果胶缺陷的突变体不同,ospdt1突变体的果胶含量与野生型差异较小,起结构支撑作用的细胞壁果胶没有明显的缺陷。进一步研究发现WAK家族蛋白OsiWAK1ospdt1突变体细胞内的分布受到了影响,OsiWAK1的敲减植株与ospdt1突变体出现了相似的绒毡层PCD提前,在ospdt1背景的水稻中超表达OsiWAK1部分恢复了ospdt1的缺陷。因此,该研究认为ospdt1突变体中的果胶合成缺陷影响了OsiWAK1蛋白在细胞内与果胶的整合与运输,进而影响了其功能,并导致绒毡层的PCD提前(图3。这一发现为植物体内的果胶如何发挥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。该研究成果在一区期刊《Plant Physiology》上发表。


3正文汇总 图片字母小写版3-9

3 OsPDT1调控绒毡层细胞的程序化死亡进程的分子机制

此外,团队分离到了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pwa1,突变体花粉败育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缺陷的花粉壁上,与野生型花粉相比,突变体花粉内壁缺失造成花粉管不萌发,花粉外壁柱状层缺失造成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融合,导致花粉被填充失败。相对于花粉外壁,pwa1突变体花粉内壁缺陷似乎更加严重。PWA1编码一个保守的含有CC结构域的表达蛋白,定位于细胞核,在花药的绒毡层和小孢子中均有表达。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分析提示了,TIP2转录因子调控PWA1的表达,并与PWA1发生互作,共同参与对花药外壁的调控;PWA1具有一定的转录激活活性,通过Os12BGlu38参与对花粉内壁的调控(图4。该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组分调控水稻花粉的发育,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新资源。该研究成果在一区期刊《Plant Physiology》上发表。

4 PWA1调控花粉内壁发育的分子机制

二、品种审定

2022年团队培育西大优46通过国家审定,西大824、西紫优2号和西紫优33个品种通过重庆市审定,西恢26、西恢276个亲本通过重庆市鉴定。

  国家审定品种——西大优46

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。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,全生育期158.0天,株高114.9厘米,穗长24.9厘米,每亩有效穗数15.3万穗,每穗总粒数195.8 粒,结实率82.9%,千粒重30.4克。稻瘟病综合指数两年分别为3.24.2,耐热性3级,耐冷性5级。糙米率80.2%,整精米率59.1%,粒长6.8毫米,长宽比3.0,垩白度5.0%,透明度1级,碱消值5.0级, 胶稠度77毫米,直链淀粉含量15.8%,达到农业行业《食用稻品种品质》(NY/T 593-2013)标准三级。2020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 630.6千克,比对照增产3.3%2021续试平均亩产651.3千克,比对照增产3.0%;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1.0千克,比对照增产3.2%2021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611.7千克,比 照增产3.8%。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、贵州省(武陵山区除外)、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、重庆市(武陵山区除外)海拔800米以下地区、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。

 
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西南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
地址:中国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:400715 联系电话:023-68253575